一把小剪刀,一张彩色纸,在她手里嚓嚓舞动间呈现欣欣向荣的祖国、磅礴乌蒙、古镇春秋、古道景观、喜鹊闹梅、人物肖像、十二生肖、淡雅兰花等等民俗风情、花鸟鱼虫剪纸作品不计其数。
56岁的她,是出生于六十年代昭通盐津的金丽,儿时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父母,寄身于昆明奶奶家。那时,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丰富多彩的电视少儿节目,更没有网络游戏。
聪慧的她没事可干时,坐在奶奶面前,用小手托着下巴观察奶奶剪鞋样,从此认识了剪刀,并经常舞弄奶奶的小剪刀,几片碎纸,根据心中的想象,胡乱地剪出一些镂空图样。起初只是觉得好玩,还把废书中的剪纸图案剪下来,与表姐们一起照着玩剪纸。
怀着对剪纸的喜爱,金丽开始观察周围的事物,她结合想象,利用平面纸,舞动起了剪刀,当一幅幅作品呈现在眼前时,金丽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美妙的剪纸图案。奶奶见了,夸剪得好,她心中更是充满了成就感。
从此,金丽对剪纸的追随、痴迷,成为了她一生的文化符号。
7月23日,金丽一边挥舞着剪刀,展示她的脱手秀,一边与记者讲述她的剪纸人生。
“我十八岁那年,回到了盐津,从事过中学美术教学,因为迷恋剪纸,又跳出教学,专心致志的搞剪纸创作,微薄的收入不能养活自己,继而又开始经商,在尝尽酸甜苦辣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剪纸艺术创作。”金大姐回忆到。
2008年,经历了地震后的盐津豆沙关恢复重建完工,县委、县政府利用豆沙关古镇国家级重点文物“僰人悬棺”“唐袁滋摩岩石刻”“五尺道”遗址、石门关等历史资源和自然风光,着力发展旅游业。
金丽动容了,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在豆沙古镇租下了近200平方米的房屋,开办了“聚慧艺行”金丽剪艺店,她的《豆沙石门雄风》《秦开五尺道》《豆沙石门关》很快成为游客的宠爱,也因此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一个店扩大到两个、三个店,成为“盐津巾帼创业基地”“昭通市旅游协会会员单位”“云南省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丰富了豆沙旅游内容,得到了县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金丽以她独特精湛的剪艺,以及敏锐的审美眼光用剪纸艺术再现了盐津豆沙古镇的古风貌以及昭通大山包等地的自然风光,在剪纸艺术这浩瀚的海洋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成为昭通市盐津豆沙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金丽剪纸,物象逼真传神、构象新颖,意境清幽,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表现出古朴浑厚、清丽典雅的艺术风格。”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曾这样高度评价金丽的剪纸作品。
金丽是磁性剪纸界的领军人物。为使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昭通盐津富有强大的生命力,2013年8月,金丽将“聚慧艺行”升级为“盐津金丽剪艺文化有限公司”,为盐津树立文化旅游品牌做出了较大努力。
然而,在剪纸发展过程中,金丽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她曾招收许多残疾人学徒,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曾经给农民工转移做剪纸培训,为剪纸艺术培养后备力量。为此,金丽受到了云南省妇女联合会的表彰,被评选为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她的磁性剪纸作品《棘道春深》《古镇秋韵》曾荣获第五届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精品大赛铜奖;剪纸作品《磅礴乌蒙•神奇昭通》曾荣获第六届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精品大赛金奖。
多年来,金丽受邀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每到一处,她的作品都深受喜爱,被亲切的称为“金剪刀”。
就在2018年,金丽被评为云南省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谈到剪纸艺术,金丽有着自己的理解,“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不仅要传承,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剪出高端产品,又要表现当地特色。”
如今,由于常年剪纸,用眼过度,金丽的眼睛有些损伤。“岁月不饶人,身体不比以前了,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想静养一下,同时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有生之年把我的剪纸作品编印成画册,以画册的形式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聊到这里,金丽放下了剪刀,小心翼翼的把剪好的作品铺展开来,一幅简单精巧的作品展现了出来,“这是一对双福,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双喜双福。”金丽笑了。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娟 聂学虎)